编者按:在科学的浩瀚宇宙中,每一位科学巨匠都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科学巨匠后人访谈》系列,通过与科学家后人及科研后辈的深入对话,重新诠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科学记忆,感受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探索科学巨匠们不朽的精神遗产。
从事保密工作的父亲,在女儿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从第一枚导弹开始,他和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怎样的联系?
科学精神如何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后人?
2024年是梁思礼院士诞辰100周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的《仰望》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中,梁启超先生孙女、梁思礼院士女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高级工程师梁红深情追忆父亲的科学情怀,续写百年科学精神。
▲梁思礼
他的身影隐藏于保密单位的深处
他是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被称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背后的超级“快递员”。他所创立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每一步前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
在梁红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由于父亲从事国防事业,工作性质保密,小时候,我一直不清楚他是做什么的,只看到他工作很忙,每天回来很晚,还经常出差。”
她童年时常经过一个神秘的、戒备森严、围着高墙的大院子,院子门口有军人警卫站岗,这让她充满好奇。面对她的疑问,母亲轻声告诉她,那是一个保密单位。后来,她才逐渐明白,那就是父亲工作的地方。
正是在这个保密单位的深处,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诸多“首次”,为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自豪于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56年,梁思礼被调入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自动控制研究室负责人,成为钱学森院长麾下十位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在那个时代,五院聚集了100多位英才,但他们之中除了院长钱学森以外,没有人目睹过导弹或火箭的真容。
面对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三无”局面,梁思礼与同事们毫无畏惧,边学边干,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全身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
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从此,中国航天开启了自行研制的新篇章。1966年,“东风二号”导弹核武器即“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这一历史性时刻,让世界为之瞩目。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梁思礼的身影。
但梁思礼并未止步,他迅速投身于“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研制中。1980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在响彻大地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准确命中南半球预定海域。这一壮举震惊世界,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洲际导弹发射技术的国家。
之后,在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中,梁思礼开创性地提出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他的理念是:“质量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生产出来、管理出来的,而非仅靠检验、实验和统计分析得来。”这一理念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第一枚导弹开始,梁思礼与几代航天人一起,从零开始、自力更生,铸就了坚实完整的中国航天事业。他曾深情地表示,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使他“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梁思礼与航天员合影
将科学精神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尽管工作性质决定了梁思礼从不在家里谈论自己的工作,但他对待科学的态度和习惯却在家庭教育中影响深远。
梁红表示,父亲对她最重要的影响是他身上的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并非来自大道理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融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父亲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传。”
比如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作进行事前统筹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搬家中,梁红从父亲身上看到如何将科学思维运用在生活当中。
梁思礼曾带领梁红制定了一个搬家全过程的详细流程,确定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条件,诸如新居所的平面图,所有的门、窗、过道位置和尺寸,旧家具、新增家具尺寸和摆放位置等。这一切都经过仔细的测量、计算和周密的布局,并逐项严格落实在图纸上。经过精心的策划后加以实施,确保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且高效。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体现了一种科学思维和方法——规划、测量、计算、实施。
▲梁红在《仰望》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中
梁思礼还非常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试验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梁红常带着家中的一台120照相机与同学们外出拍照,并将照片自己冲洗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礼参与了女儿冲洗照片的过程。他发现梁红洗出的照片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差。
他随即引导女儿分析问题,当分析出曝光时间是问题所在以后,他告诉梁红这个问题要用试验的方法解决,并建议她用小样片的试验方法进行尝试,即将相纸的边角料剪裁成若干小段,以不同的时间对它们进行曝光并记录下来,然后对曝光效果不同的小样片进行比对。这样重复多次,就能找到最佳的曝光时间。用此方法经过不断的试验和优化,梁红终于洗出了满意的照片。
父亲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让梁红经历并体会到在不断试错中一步步接近成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梁思礼不仅教会了梁红如何提高照片冲洗质量,更重要的是向她传授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更加广阔领域的试验和探索,是梁红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精神需要传承与发扬
梁思礼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十分开放和包容。他鼓励子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并不局限于自己从事的航天领域。很凑巧的是,梁红也成为了一名航天人,加入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研究团队中。
进入航天研究领域之后,梁红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她认为:“科学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更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父亲以及老一辈航天人的影响和自己工作中的实践,使她更深刻地认识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研究工作,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设计结果的重要性。因为在科学实验中,研究人员们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成功,而是持续不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但是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遇到问题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有“归零”的思维,回到问题的起点,复盘整个过程,彻底分析问题原因,确保问题不再发生。这不仅适用于航天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研活动。
不难看出,梁思礼教导梁红的科学精神与航天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因为在航天事业中,产品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线,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可靠因素存在,每一次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严、慎、细、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在坚持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不懈追求上。
但在试验阶段,梁思礼认为出了问题不是坏事,总结出原因之后反而可能有极大的进步。他表示:“中国航天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过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我认为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的成长更为重要。每攀登一级更高的技术台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关。每次飞行试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不知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实干精神体现在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同时,也体现在严肃、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和‘吃一堑,长一智’,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科学态度上。”
梁思礼的科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老一辈科学家将科学精神内化为生活态度和思维模式,在一言一行中践行,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北斗、探月精神是一代代航天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航天人行之有效的、持续走向成功的法宝。
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对梁思礼最好的致敬。在梁思礼90岁的生日宴上,他表示:“我想一个人一生对社会、对国家,应该回馈大于索取,这样社会才能前进,国家才能强盛。无论是航天精神还是我们梁家的家风,都要由我们手中交给下一代,一定要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北京科技报
记者:赵玲